h666 对问题发布了答案
纳米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纳米材料(如纳米零价铁、纳米氧化物)修复土壤污染的技术。其科学依据如下:应用前景:纳米零价铁(nZVI)可高效还原和降解有机污染物(如氯代烃)和重金属(如Cr(VI))(Zhang
h666 对问题发布了答案
非水相液体(NAPL)是指不溶于水的液体污染物,分为两类:LNAPL(轻质非水相液体):如汽油、柴油,密度小于水,漂浮在地下水面(Pankow & Cherry, 1996)。DNAPL(重质非水相液
h666 对问题发布了答案
自然衰减是指依靠自然过程(如生物降解、稀释、吸附)减少污染物浓度的方法。其适用条件包括:①污染物可被微生物降解(如石油烃、苯系物)。②污染范围有限,不会对受体造成即时危害。③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修复。自然
h666 对问题发布了答案
土地利用变化可能改变土壤污染的风险(Smith et al., 2006):农业转为工业:可能引入新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品)。工业转为住宅:可能使居民暴露于遗留污染物中。自然区域转为农业:可能因化
h666 对问题发布了答案
沟通质疑:首先与检测中心联系,说明质疑的具体原因,如采样方法、设备或数据异常等。申请重新采样:书面申请重新采样,明确说明理由,并可能需要支付额外费用。确认采样标准:确保重新采样遵循相关标准,如国家标准
h666 对问题发布了答案
研究难点识别与检测:新污染物种类多、浓度低,传统检测方法难以满足需求。环境行为与归趋:新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机制复杂,研究难度大。生态与健康风险:长期生态和健康影响不明确,需大规模调查和风险评估
h666 对问题发布了答案
原位修复:在地下水中直接进行修复,不移动污染介质。常用技术包括生物修复、化学氧化和渗透性反应墙(PRB)。优点:成本较低,对场地干扰小。缺点:修复周期长,效果受地质条件限制。异位修复:将受污染的地下水
h666 对问题发布了答案
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机制主要包括:①对流:污染物随地下水流动而移动。②扩散:污染物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然扩散。③吸附:污染物被土壤颗粒吸附,减缓迁移速度。④化学反应:污染物与地下水或土壤中的物
h666 对问题发布了答案
生物有效性是指污染物在土壤中被生物(如植物、微生物)吸收或利用的程度。它受以下因素影响:①污染物的化学形态(如重金属的价态)。②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和矿物质组成。③微生物活动等环境条件。在风险评估
h666 对问题发布了答案
城市垃圾填埋场可能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以下危害:①渗滤液污染:垃圾分解产生的渗滤液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可能渗入土壤和地下水。②重金属污染:电子垃圾等废弃物中的重金属会进入土壤和地下水。③有机物污染:垃圾中
h666 对问题发布了答案
地下水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地下水系统,导致水质下降,影响其使用价值和生态功能的现象。主要来源包括:①工业废水排放②农业化肥和农药的渗入③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④石油和化学品的泄漏⑤生活污水的渗入
h666 对问题发布了答案
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密切相关。污染物首先进入土壤,随后通过雨水冲刷或渗透作用进入地下水系统。例如,农药和化肥在土壤中积累后,可能随雨水渗入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污染。因此,治理土壤污染是防止地下水污染的重
h666 对问题发布了答案
地下水污染中的“胶体辅助迁移”现象是什么?它对污染物迁移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