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 领跑土壤环境管理新赛道

发布于 2021-03-19 14:31:43

苏州工业园区:领跑土壤环境管理新赛道 ——先行先试,主动服务获点赞

“土壤污染防治任重道远,尽管模式还不完善,但是面向新时代,我们要主动拿出新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徐剑说。在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土地资源瓶颈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园区生态环境局会同自然资源部门率先推出土壤环境管理创新举措,先行先试,主动服务,推动公众参与,率先将国家规范进一步细化,落地为重点监管企业可自主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工作步骤,既能有效落实主体责任,又能节本增效。

早在开发建设之初,园区就秉持 “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向新加坡学习借鉴包括土壤污染防治在内的一系列环境管理方法措施,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产城。早在2004年,园区就启动了首个工业企业土壤调查项目。2013年,在全园区布设13个土壤监测点和13个地下水监测点并开展长期监测。2016年2月,园区出台《关于加强工业用地退出过程中污染防治的工作意见(试行)》,对工业用地退出过程中污染防治作出系统性要求。2017年出台的《苏州工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园区地块安全利用率须达到100%。2019年,园区编制了宣传手册《苏州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手册》。2020年,为统筹疫情防控和营商环境优化,进一步指导帮扶企业,园区生态环境局在与专家和企业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又编制了《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土壤和地下水隐患排查报告模板》《土壤重点监管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报告模板》《土壤重点监管企业有毒有害物质报告模板》3本技术指导手册。

指导手册为企业提供了实用的工具,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国家生态环境标准、要求。这一创新实践引起了其他多地的学习关注,并在随后的专家咨询会上得到了高度肯定。

多角度开展普法宣传培训也是压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的有效办法之一。园区通过对相关部门和企业开展培训,指导企业规范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规避土地流转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比如对重点企业每年开展3轮-5轮的普法宣传培训,内容覆盖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并根据企业的需求,灵活利用线上线下多渠道,采取专家讲座、专场答疑、沙龙交流、案例探讨等多样化活动形式。普法宣传培训使企业法治观念得以强化,企业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保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规范合理开展,土地流转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也被尽量规避。

重点监管,精准服务控源头

园区对重点企业单位的监管实现了系统化、精准化、全覆盖,取得了显著成效,重点监管企业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工作每年完成率一直保持100%。重点企业监管是《土壤污染防治法》《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要求的,将可能存在土壤污染风险隐患的在产企业纳入监管的一种方式。国家对土壤重点监管单位采用名录管理模式。园区对列入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严格开发建设要求,未经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不得开发建设。2019年,界浦路东、强胜路南地块完成修复并移出名录,成为土壤污染防治法颁布以来,江苏省首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修复地块。

园区目前共有136家土壤重点监管企业,涉及电镀、化工、危废处置、电子等行业,实现了园区排污许可证重点管理单位全覆盖,约占全园重点排污单位(155家)的88%。园区所有土壤重点监管企业都与管委会签订了责任状,明确其土壤污染防治主体责任。

针对退场的工业企业,特别是重点行业企业,园区还提前组织进场开展土壤调查,落实污染防治责任,实现了更加精准的源头防控。最大程度降低了为赶土地开发进度而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后续风险管控、修复草草了事的风险。

园区依托省内首创的环境管理伙伴计划,建立EHS协会-政府-企业共建的土壤管理模式。EHS协会是由园区企业EHS专员自发成立的第三方组织。协会将优秀企业经验进行总结分享,组建义务专家团队,对有需要的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使得经验从企业中来,再回到企业中去。园区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三方合作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帮助、指导、推动所有重点监管企业按时按规完成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打通壁垒,长效监管全过程

2016年10月,在国土、环保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园区逐步尝试开展敏感类出让地块和回购工业企业用地土壤调查工作。2017年12月《苏州工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颁布,为加强园区土壤污染防治,完善土壤管理体系指明了方向。随后,园区面向全国的土壤调查单位开展招投标,引入调查监理单位,实现过程监督,着手摸清土壤家底。同年,园区对重点监管企业开展隐患排查和土壤地下水自行监测工作,实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土壤环境管理。

园区于2019年9月9日发布的《苏州工业园区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单位考核办法(试行)》,是国内率先建立起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过程考核制度,开启了园区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把关的新征程。

考核工作覆盖年度开展的全部项目,实现“地块全扫”“净地流转”和“质量全把控”。 自2016年至今,已调查地块400余个,投入资金7000多万,调查总面积达1069.67公顷,有近30家单位参与调查,70余名行业专家参与考核。

“地块全扫”指对所有出让(含划拨)地块和回购地块开展土壤调查。特别是在工业地块的退出过程中,随着“退二优二”进程的加快(即附加值低的退出,附加值高的引进),就需要对所有重点行业的企业用地提前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明确污染治理责任主体。

“净地流转”指优化土地征收回购程序,对拟收回的工业地块提前介入土壤调查,采用“调查简报”形式,既有效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又不影响土地回购流程。

“质量全把控”要求严把土壤调查质量关,进行全过程监控和考核,提升调查水平。

园区现行的考核着眼场地调查全过程,包含现场调查工作考核、调查评估报告考核和检测单位考核3项内容。由园区生态环境局委托调查监理单位、园区监测站和专家分别独立开展,最终根据权重再综合计算总分,确保考核过程公平公正。2019年以来,相关工作获得了参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肯定,自2021年开始,还由园区生态环境局对考核结果进行信息公开。

为实现调查过程可视化、考核在线化、信息公开化,提高土壤环境管理效率,园区积极打通数据壁垒,引入AI人脸识别、5G、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在园区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智慧环保平台、智慧国土云平台基础上,融合地理库、人口库、法人库和国土、环保、规划等专项数据,建设了“苏州工业园区土壤环境信息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土壤信息平台”),实现了行政管理、从业单位、土壤专家、重点企业等多角色、全过程融入。用可视化表达,实现了地块空间信息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此外,系统还接入了园区“一网通办”,支持行政审批及跨部门业务协同办理。

土壤信息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土壤环境数据库,实现相关数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输入和管理,提高了外业编录和内业整理工作效率。通过构建“地块信息多维度完善-样品采集多举措跟踪-结果信息多层次研判”的全流程体系,实现了土壤环境调查全生命周期数据的管理,全过程追溯,终身追责。依托从业单位评价考核机制,并积极推行多方面信息公开,推动从业单位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实现了土壤环境调查全流程、全过程的真实、有效监管。

借助土壤信息平台这一有力工具,园区在摸清土壤环境家底的基础上也能实现全过程长效监管,严控新增土壤污染,从而节约日后土壤修复成本,支撑国土资源优化利用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随着土壤信息平台的有效运行,更多优质的供应商、技术人员及专家沉淀下来,形成服务园区土壤污染防治的优良产业生态圈,助力园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随着园区多重战略机遇叠加期的到来,园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未来将以智慧、高效为目标,继续深化改革,加速“净地”流转,确保园区土壤环境安全,实现土地安全利用。

从低洼农田到现代产业新城,在产城高度融合背景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十条相关要求,施行土壤调查全覆盖、全过程考核等举措,建立起园区特色的土壤环境管理体系,使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这套创新模式为园区突破土壤资源瓶颈、打造最佳人居发展环境提供了科学保障,为促进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

0 条评论

发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