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2日,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会议暨全国土壤普查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22日在京召开。会议指出,确保高质量完成土壤普查任务,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可靠支撑。
随着各项筹备工作的推进,土壤三普即将进入实地取样调查的阶段。在第二次土壤普查40年后,这一次普查的重要性在哪里?40年来我国土壤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耕地科技创新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周卫。
就为何要进行土壤普查等问题,周卫院士接受了新京报记者专访。新京报记者 王巍 拍摄 制作
40年后再普查的意义
新京报: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即将进入实地普查的阶段,能否介绍一下,什么是土壤普查,为何要进行土壤普查?
周卫:土壤普查,就是要查清土壤的类型、数量、质量等方面的情况,为土壤的科学分类、科学改良、科学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从本次土壤普查来说,这也是一次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对全面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节约用地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耕地土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京报:为何在这个时候进行第三次普查?
周卫:第二次土壤普查于1979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这40多年,恰恰是我国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国土壤出现了一系列变化和问题,如黑土地退化、南方红黄壤酸化等,对作物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酸化问题,土壤的pH值小于5.5,产量下降的幅度就可达到20%左右,如果pH下降至4,就会出现绝收。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耕层变浅问题突出。在农业生产中,一般要求的耕作深度在20厘米左右,但因为旋耕一般较浅,再加上农机作业时会压实土壤,所以造成了耕层变浅,现在很多地方的耕层已经降到了12厘米。当耕层变浅,土壤的供水、供肥能力都会受到影响,自然也会影响产量。此外,部分点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也已引起关注。这些问题,对农业生产、土壤可持续利用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国家下决心要摸清土壤变化的原因。
7块地的40年之变
新京报:能否具体介绍一下40年来土壤的变化?
周卫:第一个是黑土地,目前主要的问题是退化问题,表现为黑土层变浅,有机质含量下降。未来必须要进行更好的保护,要增加有机物料的投入,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第二个是北方旱地,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耕层变浅,这和北方机械化程度高、大量旋耕有关。另一个是干旱,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影响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第三个是南方红黄壤,主要问题是酸化,近20年中,有些地方的酸化面积增加了35%,产量降低了20%。同时,南方红黄壤在某些点位还存在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同样需要重视。第四个是南方低产水稻土,主要有黄泥田、潜育化水稻土、反酸田/酸性田、冷泥田等,都需要改良。
新京报:这样典型的土壤问题还有哪些?
周卫:此前我们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的“沃田”行动中,列了“7块地”,除了以上4种外,第五个是盐碱地,盐碱地的治理和利用问题也很重要,哪些可以作为农用,普查可以给出很好的参考,同时,作为农用的盐碱地也有区别,轻型的,可以种植一些耐盐作物品种,中度盐碱地,可以通过种植耐盐经济作物的方式加以利用。第六个是设施菜地,设施菜地的问题社会关注的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有土壤盐碱化、酸化、重金属污染、连作障碍等多种问题。未来需要通过轮作换茬、增加有机肥投入、合理施肥等方式,对设施菜地进行保护、改良和持续化的利用。第七个是未利用耕地,比如滩涂、复垦的矿山、荒地等,这些土地是否有农用的可能,开发的空间有多大,土壤普查也都可以提供参考。
土壤普查能做什么
新京报:为什么是土壤普查,而不是耕地普查?
周卫:一方面,在耕地领域,我国耕地数量较为清晰,有18亿亩红线,也有每年的播种面积等数据。但质量如何?需要摸清底数。还有后备耕地资源的多少,目前还没有底,比如盐碱地有多少可利用的空间,能作为农用地的潜力有多大等,在未来的普查中,都可以做到心里有底,这对未来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林地、草地等领域的土壤状况也需要掌握,这和我们国家很多大的战略有关,尤其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
新京报:在此前我国曾经做过地力等级的评价,将地力分为10个等级,这个分级和土壤调查有何区别?
周卫:地力等级的评价和划分,主要是针对耕地的。将耕地地力分为10等,这个等级是以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来划分的,每一百公斤是一个等级,同时有对应的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这个等级体系很重要,但其指标是产量的指标,和土壤普查还是不太一样。比如土壤调查可以发现土壤养分不平衡的问题,但地力等级评价没有这个功能。
新京报:第三次土壤普查,在未来会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
周卫: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40年,“二普”及现有相关数据不能全面反映当前耕地质量实况,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守住耕地质量红线,提升耕地质量,需要摸清耕地土壤质量状况。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实施土壤的“全面体检”。在未来,这一“体检”将会在很多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推进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加强产地环境保护治理,推动水土资源节约、化肥农药等投入品高效利用,完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都离不开土壤肥力与健康指标数据作支撑。再如,落实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科学界定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地区域,杜绝非优势区盲目发展,需要翔实的土壤特性指标数据作支撑。还有农业经营由小农户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转变过程中,新型经营主体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改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土壤养分和障碍指标数据作支撑。此外,数字农业建设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设农业自然资源大数据,促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同样需要土壤大数据作支撑。
周卫: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