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时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黄骅考察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后备战略耕地资源,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治理历史悠久,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拓展耕地资源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土壤盐碱化是影响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口剧增、粮食能源短缺、环境生态压力不断增加的21世纪,通过盐碱土和盐生植物的开发,发展盐土农业,获得更多的粮食,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我国的近代盐碱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的20~30年代,土壤学家利用地球化学的观点、原理和方法,研究盐分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50~70年代,在全国性的土壤普查的基础上,土壤科学工作者建立了围埝平种、沟畦台田、引洪温淤、冲沟播种、深耠浅盖、绿肥有机肥培肥改土、选种耐盐品种和生物排水等农林技术措施,减轻了次生盐碱化的危害,解决了一些盐碱土研究中的科学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我国在盐碱土土壤质量演变与土壤盐碱化评估、土壤水—盐—肥耦合调控的机理和模拟、盐碱土资源的修复理论与技术、盐碱土的农业高效利用技术与模式、盐碱化与气候变化的交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1
什么是盐碱土?
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碱成分,会对农作物产生危害。在土壤学中,把这类土壤称为盐渍土、盐碱土、盐土、碱土、盐碱化土壤或者盐碱地。
在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下,盐类直接参与土壤形成过程,并且以盐(碱)化过程为主导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盐化层或碱化层,土壤中含有大量可溶盐类,从而抑制作物正常生长的土壤,称为盐碱土。
点状盐生覆盖的盐碱地
广义上的盐碱土是对盐土和碱土的统称。盐土和碱土是指土壤含有可溶性盐类,而且盐分浓度较高,对植物生长直接造成抑制作用或危害的土壤,也称为盐碱地。在形成盐碱土的过程中,土壤盐碱化过程起主导或显著的作用,各种类型盐碱土的共同特性就是土壤中含有显著的盐碱成分,具有不良的物理化学性质,致使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不能成活。
2
中国盐碱土分布及特征有哪些?
盐碱土范围遍及各大洲的干旱、半干旱以及半湿润地区。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样,盐碱土的分布几乎遍布全国。北自辽东半岛、南至福建、广西、广东、海南和台湾西海岸及南海诸群岛的滨海地带,以及大致沿淮河—颍河—秦岭— 西倾山—积石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一线以北的半干旱、干旱和漠境地带,但凡地势相对低平而地面和地下径流汇集、出流滞缓的地区,几乎都分布有各种类型的盐碱土。气候因素中的干湿、热量状况,导致植被—土壤在地带上组合系列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地形、水文和地质等自然因素对水盐运动和盐类地球化学迁移、富集具有密切的影响。
新疆南疆撂荒的盐碱地
3
绿肥改良盐碱土是什么原理?
传统上,绿肥就是生物改良治理盐碱地的有效手段,也是盐碱地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上世纪人们就总结出利用绿肥作为先锋作物,通过种植翻压绿肥,达到降盐、提升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然后再种植棉花、水稻等作物。
绿肥是指利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或部分绿色体,直接或异地翻压或者经堆沤后施用到土地中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在中度盐碱土上种植田菁、沙打旺、紫花苜蓿、豆科绿肥牧草等豆科和禾本科绿肥进行盐土改良,不仅可以富集深层盐碱土壤中的养分,而且还可以通过根瘤菌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提升盐碱土肥力。
绿肥可作为 “生物泵” 带走土壤中的盐分,并通过收割实现盐分的转移,也可减少土面蒸发、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地面返盐,降低土壤的积盐速度,减少盐分在耕层的累积。此外,由于植物吸收和水分淋洗作用,耕层土壤中盐分越来越少,数年后,耕作层的盐分含量可以达到一般农作物的耐盐水平。
什么是盐碱地的特征和成因?
盐碱地改良有哪些措施?
盐碱地改良剂都有哪些?
不同地区盐碱地的综合改良有哪些
**成功案例经验可借鉴?
**
相关图书推荐
盐碱地改良技术实用问答及案例分析
本书采用知识问答和案例分析的方式,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回答了102个关注度较高的盐碱地改良利用相关问题。全书共分七章,前六章采用知识问答形式系统介绍了盐碱地改良技术基础、土境盐分监测分析技术及预警、水利工程改良、农业改良、生物改良、化学改良等内容;第七章介绍了不同地区的11个应用案例。本书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适合灌溉企业肥料企业、盐碱地改良企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园林园艺、经济林业等部门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及种植户阅读,也可供高等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耕地保护相关图书推荐
《耕地质量提升100题》
本书由土壤学领域知名专家徐明岗研究员组织编写,全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土壤的基础知识,同时针对我国耕地质量退化等问题,重点介绍了土壤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和环境功能及其恢复技术,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采用一问一答并配以彩色图片的编写形式,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从科学普及的角度阐述土壤质量提升相关知识和技术内容。本书可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和广大农民学习土壤学基础知识,从而推动我国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的工作。
《土壤保护300问》
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人类活动的基础。本书针对我国存在的土壤退化、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的突出问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土壤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环境功能和景观文化传承功能及其保护,以及土壤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等。在了解土壤基础知识和主要功能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耕地质量提升和质量建设保护等知识。全书采用回答问题的形式来编写,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本书可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和广大农民学习土壤学知识时参考。
《种植大户最新土壤肥料实用技术手册》
全书包括二十多章,主要针对果树、蔬菜、瓜类、茶叶、粮食、油料、特产、中药材、水产养殖等种植业及稻田养殖大户,特别针对南方农业主产区,收集、整理、介绍最新的土壤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酸化治理、土壤污染修复、重茬障碍及土传病害防治、秸秆还田、绿肥利用,氮磷钾化肥、复合肥、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料、新型肥料、功能肥料、苗床肥料、育秧育苗基质等产品特性及使用方法,植物营养规律、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
《黑土肥力保育机理研究》
中国东北黑土地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以腐殖质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而著称,是稀有珍贵的自然资源,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热点。但建国以来的大规模开垦,东北黑土区逐渐由林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为农田生态系统。黑土区主产玉米和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最大的商品粮供给基地。由于土壤侵蚀和长期高强度农业生产活动及不合理耕种,黑土地质量退化,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下降。本书针对此问题,调查研究了黑土的生产现状及生态特点,结合室内培养和多年田间试验,研究施用秸秆、生物炭和粪肥等有机材料提升黑土质量机制。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培肥黑土,保持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农田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技术与实践》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化学钝化修复技术成本低,操作简便,起效快,便于大面积农田“边生产边修复”,被广泛应用于农田土壤重金属修复。本书针对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以及广泛使用的化学钝化材料(如含磷物质、生物炭、硅酸盐等)对土壤重金属的钝化效果与机制进行了全面介绍,有助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和粮食安全生产,是土壤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
《耕地质量培育技术与模式》
本书第1~8章分别就作者对耕地质量的一些基本观点、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土壤有机质、土壤胶体、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生物等对耕地质量的影响进行分别叙述,并就耕地质量退化及其调控的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第9~13章分别就长期定位试验在耕地质量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耕地有机质提升、养分库容增效与结构调控、污染土壤修复、施肥进步对作物生产的贡献等内容进行了分别叙述;第14~21章分别就黑土、棕壤、潮土、紫色土、灌漠土、砂姜黑土、红壤旱地、水稻土等主要类型耕地的质量培育与退化耕地修复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希望能形成对相应区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技术模式。
《土壤修复技术与方法》
本书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土壤及土壤污染,简述了土壤的性质及功能,土壤污染的基本知识。第二章概述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与检测、土壤污染的危害与预防、土壤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体系与选择、污染土壤修复标准与目标制定。第三到第六章是本书的主体内容,就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联合修复技术进行了重点阐述。第七章研究废弃土地修复方法,涉及固体废弃物地、废弃矿区地、城市工业废弃地的修复方法。第八章针对退化土地的修复方法而展开,包括退化农田、退化湿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的修复技术和方法。